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经验

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国家出手了

欣如
欣如 2024-08-09 【经验】 178人已围观

摘要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逐渐浮出水面:放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保障,更对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趋势,国家层面终于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缓解参保压力,提升参保积极性,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逐渐浮出水面:放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保障,更对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趋势,国家层面终于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缓解参保压力,提升参保积极性,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放弃医保现象的背后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为96294万人,相比2022年的98349万人,减少了2055万人,这一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放弃医保的现实,多地农村居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参保费用的逐年上涨是他们放弃参保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的郭子峰表示,去年一家六口人缴纳城乡居民医保共花费了2280元,这让他感到“有点贵”,并担心如果没有生病,这笔钱就“白白花出去了”。

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弃保行列,他们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必要参加医保,或者认为医保的保障范围和报销比例不足以吸引他们,这种观念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进一步加剧了医保参保率的下滑。

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层面迅速出手,通过制定和发布《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参保。

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国家出手了

激励机制:鼓励连续参保与自我健康管理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00元,这一政策设计旨在通过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鼓励居民连续参保,对于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同样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此激励居民保持参保状态,并注重自我健康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参保激励和基金零报销激励的每次提高限额均不低于1000元,累计提高总额不超过所在统筹地区大病保险原封顶线的20%,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激励的力度,又确保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约束机制:设置等待期,强化参保意识

除了激励机制外,《指导意见》还设置了“两个等待期”——固定等待期和变动等待期,以约束未连续参保或未在集中参保期内参保的人员,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在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增加等待期,提高居民的参保意识,减少断保现象。

地方实践: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在《指导意见》发布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城乡居民医保连续参保激励约束机制的探索,四川省巴中市从2021年开始施行连续参保激励政策,对连续参保达到一定年限且未报销过住院当年医疗费用的居民,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天津市则从2023年开始,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提高门(急)诊就医最高支付限额,这些地方实践为《指导意见》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意义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本医保参保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并重,既能够鼓励居民连续参保、注重自我健康管理,又能够约束未参保或断保行为,维护医保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政策调整还体现了国家对医疗保障制度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规划,通过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强化参保意识等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高效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放弃医保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保障,更对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迅速出手,通过制定和发布《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旨在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参保,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健康保障。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地方在《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医保参保政策和服务模式,共同推动全民医保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也呼吁广大居民积极参保、按时缴费,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5号-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