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科普

孙志刚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一场农业改革的反思

栎含
栎含 2024-08-16 【科普】 32人已围观

摘要在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曾有一位省级领导人以其激进的农业改革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就是孙志刚,一个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的省级书记,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受贿金额高达8.13亿余元,这一案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孙志刚及其主导的农业改革上,本文将深入探……

在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曾有一位省级领导人以其激进的农业改革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就是孙志刚,一个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的省级书记,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孙志刚涉嫌受贿一案,受贿金额高达8.13亿余元,这一案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孙志刚及其主导的农业改革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孙志刚的“玉米革命”,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实施过程、影响及反思。

孙志刚与“玉米革命”的启动

2015年10月,孙志刚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成为副省长、代省长,并于次年1月正式当选为省长,开启了他在贵州的主政之路,面对贵州农业发展的瓶颈,孙志刚提出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其核心便是减少玉米种植,推广高效经济作物,这一决策的背景是全国范围内已在通过市场引导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原农业部在2015年发布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应稳定在1亿亩,比当时减少5000万亩以上。

改革的动机与宣传

孙志刚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一场农业改革的反思

孙志刚推动“玉米革命”的动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在贵州当时的官方宣传中,玉米被描绘为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而改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有研究单位称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危及贵州生态发展底线,这一宣传忽略了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和农民生活基础的重要性。

实施过程与争议

孙志刚的“玉米革命”实施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挑战,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调减玉米作出专门部署,但一年下来仅减少了37.57万亩,为了加速改革进程,孙志刚接任省委书记半年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不同坡度的耕地改种高效作物,并设定了2018年将玉米种植面积从1100万亩调减到600万亩的战略任务。

这场改革在贵州全省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部分农民对改变种植习惯持抵触情绪,担心影响生计;部分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基层工作人员与农民因拔除玉米苗而发生的冲突,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一村庄贴出的“你敢种,我敢铲,坚决不留苞谷秆,脱贫要幸福,不要种苞谷”的标语在网络上热传,引发了广泛争议。

改革的影响与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贵州的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近800万亩的玉米田被经济作物所取代,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均有所提升,这场改革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粮食安全成为一大隐忧,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可能对粮食供应造成一定影响,市场对接问题凸显,改种高效经济作物后,如何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成为农民面临的新挑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简单粗暴做法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

孙志刚的“玉米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贵州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其背后的贪腐问题和政策执行的偏差也引发了深刻反思,公职人员应当恪守职责,廉洁奉公,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任何改革都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

孙志刚曾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的农业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贵州农业的发展,但其背后的贪腐问题和政策执行的偏差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场改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民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绘就农村繁荣稳定的美好图景。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5号-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