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经验

新能源车饱和期(我国汽车市场已经饱和了吗)

青舒
青舒 2024-03-09 【经验】 961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车市面临寒冬,产销量均大幅下降。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车市目前已经趋近于饱和,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小。那么我国车市是否真正饱和了呢?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又有多大呢?

首先,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中国汽车市场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已经连续17个月呈现销量下滑状态,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车市已经饱和。按照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来看,千人保有量数字目前中国只能排到第17位,其中美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大约能够达到中国的4-5倍。也就是说,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其次,由于我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地铁,公交,高铁等出行方式更加丰富,导致消费者购买私人汽车的需求并不是非常高。特别是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更是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首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的销量。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推广,消费者用车体验不断提升,汽车成本和价格不断降低,我国的车市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不仅给予政策层面的推动,而且还大力的给予技术上的扶持与补贴。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去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不到8%,也就是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而想要提升产品竞争力,从政策导向期迈向成长期,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来看,虽然我国车市并不景气,但并不代表市场刚需已经完全饱和,我国汽车市场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只有不断的抓住机遇并且勇敢迎接挑战,才能够在汽车行业转型期站住脚跟,不断增大市场份额。

本文为汽车观察家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博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新能源汽车的寿命

说起新能源汽车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车辆寿命不长,车辆的续航里程有限,也正是这样的一些观点,使得很多人会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感到担忧,新能源汽车在结构上面是由电池,电控单元,以及电机等部件组成,由于电池的特征所在,在寿命上面不如燃油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寿命是多少?

按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来讲,新能源汽车的寿命取决于车辆的电池,经常骑电动车的全部知道,电瓶,属于传统车型的易耗部件,平均寿命3年左右,到了就用换。一块小小的电动车电瓶就得几百块钱,电动汽车上动辄几百公斤的电池,岂不是天价 。动力电池的分类现在用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大致分为铅酸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

其中镍氢电池仅丰田的车中使得用,不适合作为单独的动力源;铅酸电池主要运用在低速电动车,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头乐,锂电池是使得用最为广泛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锂电池根据材料的不同,又分为许多种,现在要用成熟的主要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而这两种锂离子电池,也有着不同的性格。

三元锂电池,相当有代表性的车有特斯拉等,特点是能量密度高,同样体积重量下,电容量大;电池一致性好,生产技术成熟。此类电池,理论上循环寿命在1500次左右,实际使得用上,完全充放电循环在800次以上,而控制电池放电在25%-75%的状态下,实际使得用可以达到1200次以上。完全循环的概念指的是电池充满电,然后放完,算一个循环。如果每天从100%用到75%,然后充满,就4天才算一个完整循环,寿命可以达到10年。

以大多数三元锂电池电动车续航200公里算,1次完整循环实际可以开车也在180公里,800次循环可以走14万4千公里, 算上正常的衰减,12万公里也是没什么压力的。而在1天60公里的使得用频率下,可以使得用10年。而如果要注意浅充浅放,维护好电池的话,1200次循环,15万公里, 基本覆盖了家用车的使得用寿命,也就是说,电池与车同寿命,整个周期内不用换电池。

而磷酸铁锂电池。这类电池的特点是循环寿命长,可以达到2000次循环以上;充放电倍率高,也就是可以有更大的充放电电流;安全性好,弯曲穿刺高温全部没疑问。缺点是能量密度低一些,同样的续航用使得用更多的电池,相要添加了车重和成本;一致性差一些,用更好的电池管理系统;低温衰减相当明显,0°C时容量会降低10%左右,而-20度时容量会降低30%左右。

在冬天,同样的车在南方和北方表现症状症状差距很大。北京民谣歌手马迪先生2000次循环对电动车来说,已经有所富余。即使得对续航只有70公里的秦来说,2000次循环也可以支撑秦纯电开车14万公里,算上使得用汽油开车的里程,覆盖全车使得用寿命也是没有疑问的。

总之,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时至今日,还是有大批量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消费者对其的不信任,但近几年随着大环境的越来越成熟,车辆技术的不断的进步,电池技术不断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寿命也在不断的提高。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Tags: [db:tag]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5号-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