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百科

新能源汽车短期震荡(2021年A股有哪些机会)

璐梦
璐梦 2024-02-18 【百科】 688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2020年全球市场,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市场普遍大跌,A股曾一度跌至2646.8点,创年内新低。

随后,全球主要央行纷纷放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全球市场情绪逐渐修复,A股也不断震荡反弹,创业板指、深成指、上证综指均刷新反弹以来新高纪录。

目前尽管仍是寒冬时分,但站在新的一年,A股市场又有哪些机会?

新能源 汽车 :销量继续高增长

国内优质车型频出,海外强补贴刺激,国内外共振将带动电动车产业链景气向上。数据显示,新能源 汽车 产销两旺。据中汽协公布的11月新能源车销量情况显示,11月实现新能源车销量约20万,同比增长105%,其中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15.4万,同比增长137%,插电式混动乘用车月3.2万,同比增长138%。1-11月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首次转正为1.9%。根据公司公告,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 汽车 11月新能源车销量继续高增长。

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四大主要方向,一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并加强新能源 汽车 与能源、通信等产业融合,推动技术的协同发展;二是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加强国际合作;四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对新能源 汽车 的支持力度。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 汽车 比例不低于80%。会议明确,政策目的是引导新能源 汽车 行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新能源 汽车 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分析指出,《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是行业的顶层设计,从内容看表明新能源 汽车 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

对于板块机会,平安证券分析师朱栋建议投资者更多着眼于影响成长预期的主题事件催化,关注长城 汽车 、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当升 科技 、卧龙电驱、汇川技术、先导智能、华友钴业、盛新锂能等。

潜力股精选

长城 汽车 (601633)平台打开向上空间

宁德时代(300750)市占率有望提升

当升 科技 (300073)维持较高利润水平

卧龙电驱(600580)高压电机业务稳中有进

光伏:优选细分环节龙头

中电联数据显示,1-11月份,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5.9GW,较去年同期增加7.95GW,累计同比高达44.21%,其中当月新增4.02GW,同比增长390.24%,四季度抢装潮下行业持续高增长态势。

可以看到,我国提出2030年新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将达1200GW,国内“十四五”期间行业预期高增长。新时代证券分析师开文明指出,从全球能源节奏上看,全球主要国家纷纷设立碳中和目标,欧盟、日本、韩国2050年碳中和,中国2060年碳中和,将加大加速以光伏为首的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未来光伏主体能源的地位有望确立。短期行业层面,组件企业订单继续维持饱满,玻璃、EVA的价格上涨亦从侧面映证。从需求来看,国内需求仍然乐观,拥有户用、特高压、平价等项目支撑,四季度平价与竞价项目共振,需求有望超预期。

国海证券分析师谭倩指出,光伏行业中长期需求无忧,优选格局好的细分环节龙头,继续维持光伏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一体化厂商隆基股份、晶澳 科技 ;推荐格局好的玻璃环节,福莱特、信义光能;推荐EVA的福斯特;另外关注逆变器环节,阳光电源、固德威、锦浪 科技 等;硅料环节,通威股份。

潜力股精选

隆基股份(601012)硅片产能行业第一

晶澳 科技 (002459)销量全球领先

福莱特(601865) 深耕光伏玻璃业务

通威股份(600438) 多晶硅成本下降

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回升

从业绩表现来看,中国半导体行业2020年前三季度和单三季度业绩靓丽。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半导体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3.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3%;第三季度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9.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8%。

过去数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一直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重大技术变革是推动行业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受益于5G、AI、云计算、 汽车 电子IOT等新兴应用的崛起,当前半导体行业正进入上行周期。国海证券分析师吴吉森指出,当前受华为禁令等事件性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不确定加大,但是发展趋势并不会改变,全面国产替代将是大势所趋,中国半导体市场广阔,加上政策资金的全面支持,我们非常看好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景。

银河证券分析师傅楚雄指出,据WSTS预测,在5G普及和 汽车 行业的复苏带动下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8.4%,达到4694亿美元,创下 历史 新高。受益于下游旺盛需求,预计晶圆代工环节涨价将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同时涨价会向功率芯片、存储、MLCC等蔓延,并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增长。建议关注国内晶圆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华润微,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功率半导体企业闻泰 科技 ,MLCC龙头风华高科、半导体存储龙头兆易创新等。

潜力股精选

中芯国际(688981)受益国产替代加速

北方华创(002371)增长动力充足

闻泰 科技 (600745)标准件世界级龙头

晶瑞股份(300655)半导体材料龙头

刚刚进入2021年,新能源车企便迫不及待地立下“新年flag”,在短短的一周内,三款1000km续航的纯电动车型相继发布,成为汽车圈中热度居高不下的“头条”。

不可否认,“续航焦虑”一直都是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正如东北话中“薅脖领子”的感觉一样,明知困难在哪,但解决起来却力不从心。然而,蔚来汽车、智己汽车,以及广汽新能源仿佛从天而降的“东北大哥”,用雄厚且富有磁性的声音说道:“随便开,有我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前不久召开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指出:想要推出续航1000km、几分钟完成充电、兼顾用车安全与低廉成本的产品,“目前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这一说法犹如晴空霹雳,此前打了“兴奋剂”的新能源汽车股票,被泼上一盆冷水。

回归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问题。消费者真的需要“1000km续航”的产品吗?或者说,1000km续航与8min快充,“跑得远”与“充得快”相比,到底哪个更靠谱?抛开车企的宣传导向,从自身需求出发,我们便能找到答案。

瓶颈制约,实现仍有难度

在目前的乘用车市场中,主流纯电动车型的电池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磷酸铁锂电池,一类是三元锂电池。

对比而言,磷酸铁锂的安全性强、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而三元锂的能量密度大、低温性能较优,二者各有所长,应用在不同档次的车型中。不过,因为车内空间有限,且百公里耗电量会随着电池重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700km左右的续航,已经成为现有纯电动车型的“天花板”了。

从理论上来说,想要突破“续航瓶颈”,一味地增加电池包并不可行,研发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成为各大车企的破局之道。

为此,蔚来汽车推出了150kWh(半)固态电池,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创新,进而实现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预计2022年量产上市;智己汽车采用115kWh的掺硅补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的同时,号称“20万公里零衰减”;广汽埃安采用的则是硅负极电池,其能量密度可达280Wh/kg,同样有望实现整车续航里程达1000km。

毫无疑问,无论是以上哪一种电池的商用落地,均会给纯电动车市场带来巨大震荡,但从“概念”到“商用”过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车企需要克服技术研发难题,并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保证电池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车企需要确保电池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在大规模量产中保证产量与品质。除此以外,控制制造成本、完善配套服务同样重要,只有当消费者真正愿意为此买单,这项技术才能算得上成功。

当然,除了“1000km”续航以外,“8min充电80%”也成为最近的热议话题,最快于今年9月量产的广汽埃安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提供了一种消除“续航焦虑”的新思路。据了解,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具备6C快充能力,配合600A高功率充电设备,能够令充电速率得到明显提升。不过,“石墨烯基”电池也是较为领先的技术,且制造成本会有一定上升,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仍需对量产产品的实力加以衡量。

回归使用,经济才是前提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边际递减效应”,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即边际产量会出现递减。简单来说,当投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受益量反而会逐渐下降。

同理,从实际购车层面来说,车主对于纯电动车续航由300km增加到500km,以及由700km增加到1000km的使用需求是不同的;超过一定续航里程后,纯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会成倍增加,而车主的购买需求会成倍削减。

从另一方面来看,市面上大部分燃油车的油箱容积为55L左右,加满一箱油,其续航里程大约在700km上下,完全能够满足中长途通行的需求;因此,纯电动车型盲目地增加续航里程,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如何减少续航缩水、提升充电桩的覆盖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充电概念速率,或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续航焦虑的有效办法。正如网友所言:“价格太贵都是鸡肋”。

“1000km续航”产品的发布,确实会给火热的资本市场再添“干柴”,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但是,消费者是否从这些技术中受益,而这些技术又能否大面积普及,至少在目前,我们仍不得不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能源发展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能够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质价比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实力,便是莫大的成功。

结语: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纯电动车,其最基本的属性仍是满足出行需求,正如大排量发动机很难成为车界主流一样,续航过远的纯电动车型,只会徒增制造成本,至少在短期内被束之高阁。确实,我们乐意见到“续航长、充电快、成本低”的车型诞生,但在车企正面临着“存量时代”的现在,未免稍显奢侈。

Tags: [db:tag]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24865号-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